——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年10月16日—18日,由中国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盐文化研究基地”主办,潍坊学院承办的“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潍坊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等21家学术机构和高校的57名学者出席会议。 与会学者围绕大会原定之四个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交流,择其要者,归纳如下: 其一,盐业考古与遗址保护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燕生东教授、寿光市文化研究院赵守祥院长长期从事莱州湾南岸地区盐业考古工作,取得了大量考古成果。以此为基础,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对莱州湾南岸地区盐业历史遗存进行了考辨论证,认为“莱州湾南岸地区制盐工艺流程明显异于文献记录材料”,应把考古发现作为第一手资料,对文献记录材料进行分析考证,去伪存真,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从最新考古成果出发,运用“二重证据法”,考订史料的真实性,为盐业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路径。《盐业史研究》编辑部邓军主任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对川盐古道的构成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地联动,申报‘国保’”、“建立机制,保护性开发”、“继续调查,及时抢救”、“加强合作,深入研究”等四项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二,盐业经济与盐务管理研究。这是当前研究比较集中的方面,会议成果较多。盐城师范学院宋冬霞教授从两淮盐业与经济、人口、文化、地方社会四个方面的互动关系,解析了宋代两淮盐业与区域社会变迁的内在关联,指出盐业专卖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孙树芳副教授分析了明朝政府完善盐业管理的政策措施,重点论述了盐业经济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指出盐业专卖下的政府垄断阻碍了盐业经济的发展,成为盐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盐城师范学院陆玉芹教授、吴春香老师概述了乾隆朝两淮盐区灾情状况,分析了乾隆朝的两淮恤灶政策,指出该政策保证了盐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彰显了灾荒时期乾隆朝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魄力。河南科技学院毕昱文副教授运用原始档案史料分析了北洋政府时期长芦盐区“体制内私盐”的类别、成因、活动方式和危害,指出专商引岸制度带来的盐务管理弊端是其得以生存的根源。山东师范大学张登德教授对北京盐务学校成立的时代背景、盐务学校的整顿及停办、盐务学校的职位设置及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和学生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盐务学校无疑是一所非常具有现代色彩的专门大学”,培养了一批现代盐务人才。从北京盐务学校这一微观层面入手,对盐业教育史所作的宏观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意义。 其三,盐产地变迁研究。湘潭大学吉成名教授以时间为序,考察了从先秦到民国各个历史时期江苏海盐产地的变迁,以及盐产地的盐官设置及其演变,指出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江苏的海盐产地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地区,民国时期淮北地区上升为主要的盐产地。这种变迁与海岸线变化、黄河改道等自然地理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史为鉴,可以为当今盐业产地的科学布局提供有益的启示,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海洋大学纪丽真教授通过对正史、盐业志书、地方志等史料的整理,详细分析了明清时期山东沿海盐场的发展脉络、裁并情况、变迁原因,以及清代山东八个盐场的面积,指出盐场的变迁有自然环境变迁的因素,更多的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四,盐文化资源发掘与旅游开发研究。河南省盐业协会副秘书长张银河先生对盐业民间歌谣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按照情境不同将其划分为劳动歌、生活歌、言情歌和故事歌四种,认为民间歌谣具有“语言生动、朴实无华”,“盐行企业、真实画卷”,“紧跟时代、弥史不足”三个特点,指出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了盐业劳动人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盐业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真情流露与艺术再现”。潍坊学院王明德教授、于云洪副教授从盐业神祗谱系、盐神信仰与盐业祭祀、盐神信仰的文化意蕴三个方面对盐神信仰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盐业神祗谱系是盐业人开辟榛莽、艰苦创业精神的一种曲折反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和传承性;盐神信仰是适应盐业人精神生活需要而出现的神祗崇拜现象,反映了盐业人的理想、愿望和精神追求,也是盐业社会权威崇拜、英雄崇拜、祖师崇拜的一种折射。泰州学院陈志峰副教授、张露老师从盐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方面对泰州盐税文化形态进行了解析,认为盐税文化是泰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泰州文化、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潍坊学院王明德教授从开创中国海盐业先河、推动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开创中国海洋文明新时代三个方面,对宿沙氏煮海的开创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它是一件有功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江苏省盐城市中国海盐文化研究所于海根副所长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盐城为例,对江苏东部沿海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海盐文化旅游资源,指出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提出了明确开发重点、建立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经济体制、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三项措施。潍坊学院刘勇教授立足潍坊实际,结合海盐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规划和建设滨海海盐文化博览园、编纂出版《潍坊滨海盐业史》旅游丛书、大力发展海盐民情风俗特色体验旅游、开发具有潍坊海盐特色的旅游商品、组织开展海盐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凝练潍坊城市精神无形旅游资源等六项举措,对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宋志东(1972年—),男,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发布时间:2015-10-30本站讯 为做好2015年度首届省政府专利奖申报推荐工作,近日,我校邀请潍坊鸢都专利事务所所长臧传进来校作了《专利申请技术交底书撰写指南》专题报告。 今年5月1日《山东省专利奖励办法》正式实施,山东省专利奖正式由部门奖升格为省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重点奖励对技术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臧传进结合多年的专利申请工作经验,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结合有关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讲解。报告会结束后,老师们与臧传进所长进行了互动交流,臧传进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编辑:新闻中心 作者:翟立波) 新闻稿件信箱:xinwzx@126.com,欢迎投稿!
发布时间:2015-06-26发布时间:2015-06-03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