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月21日,山东省教育厅《战线联播》栏目,对学校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将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的做法进行了推介。潍坊学院: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潍坊学院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化技术,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重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为着力点,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起贯通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覆盖课内课外的综合性“大思政”育人体系。一、数字技术重塑实践育人新模式依托本地资源开发“数字化思政地图”,构建全域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一是系统集成“数字化思政地图”。学校联合政府、企业、社区、博物馆等多元主体,将潍坊及周边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教育、科技创新与工业实践、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等多领域资源整体纳入,绘制交互式、可视化的“数字化思政地图”,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专业需求与成长目标,在线自主规划多条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的实践路线,拓展思政实践教学的时空边界与内涵深度。二是打造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还原校史馆、潍坊文化名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实体场景,开发“云端校史展”“云端名人馆”“虚拟红色之旅”等数字化思政特色项目,打破传统院系壁垒,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的开放共享,形成虚实融合、协同互补的文化育人生态。三是突出学科差异定制专属功能模块。文科类虚拟场景聚焦叙事逻辑与情感共鸣设计,通过故事化、情景化、角色化手段深化价值引领与思想浸润;理工科类虚拟场景强化操作实践与逻辑思维训练,植入真实工业数据、工程任务与科研案例,促进知行合一、理实交融,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与育人实效。二、技术驱动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以技术为纽带,贯通区域、校内、资源三大维度,系统构建协同高效、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一是推进区域校际融通。学校将数字化建设深度融入潍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全面支撑“拔尖创新人才K12贯通培养实验基地”与“云端学校”建设,打破校际壁垒与空间限制,形成“空间融通、校际协同、多元联动”的智慧教育新形态。二是促进校内学科融合。充分发挥美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传媒学院等跨学科集群优势,系统梳理、深度挖掘潍坊本地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运用水墨画数字化创作、红色故事动画改编等创新形式,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数字内容,推动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价值引领力。三是实现优质资源融汇。学校对红色经典文献、珍贵历史档案、革命遗址资料等进行全要素数字采集、系统性梳理与聚合式重构,打造集“资料查询、互动学习、在线研讨、虚拟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学习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时效性,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资源保障。三、技术赋能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坚持数字赋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以系统化、平台化思维整体推进课程育人共同体建设。一是共建跨学科团队。组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多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研究团队,通过跨学科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时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依据教师专业特长与教学需求,精准匹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意向,优化跨学科协同育人环境。二是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秉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原则,在机械、信息、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率先试点“人工智能+专业+思政”融合课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潍柴动力、歌尔股份等企业实训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核心思政要素及其逻辑链,构建跨学科思政知识图谱,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图谱的精准映射与深度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标杆、提供样板。三是数字赋能打造融合生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有效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初步形成“思政+实践+技能”一体化育人链条,“AI为器、育人为本”的融合生态初步成型,确保价值引领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内在统一。(文:王锋 高海杰 编辑:桑国粹 审核:王珍)
发布时间:2025-08-25暑期是思政育人“黄金期”,更是学院事业发展的“加速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工作不断线、服务不缺位、育人不停步”,以师范专业认证、从业技能大赛、援疆支教、教师研修、“三下乡”社会实践为抓手,用实干诠释担当,用温度书写育人答卷。锚定师范认证主线,假期跑出“加速度”7月11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成端到学院现场调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认证。学院先后召开3次推进会,逐项梳理、逐条销号,形成“任务清单+责任台账+时间表”三张表,确保假期认证材料“日清周结”,为新学期高质量通过认证蓄势。以赛促练砺师艺,三名学子获佳绩7月16至20日,第十三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决赛举行。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名学子斩获佳绩:岳江雪获高中思想政治抽取组二等奖; 孙锦萱获初中道德与法治推荐组三等奖;董定艳获高中思想政治抽取组三等奖。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基础教育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奔赴5000公里,14天“行走的思政课”火出圈7月21日至8月4日,“鲁喀同心·育见未来”志愿支教团队到新疆喀什麦盖提县英巴扎社区开展支教活动。支教团队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五色”课堂,非遗传承、榜样力量、社会调研、齐诵经典、体育运动、共画一幅画、文艺汇演等内容,为社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呈现了一堂充满色彩的“行走的思政课”。返程列车上,成员侯诗琪给突发疾病的维吾尔族老人让铺,把“最后一课”写进车厢。此次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社区居民与孩子们的认可和欢迎,社区给支教团队发了《表扬信》,支教活动还被《山东教育新闻》《山东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社会影响力广泛。红色研修强师魂,教师蓄力新学期8月4日,学校在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启动思政课教师校级培训暨暑期实践研修。6天的时间里,专题报告、现场教学、集体备课、实践研修“四位一体”,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铁军”。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培训研修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感悟深刻,既补钙铸魂,又提能强技。下一步将把一个个生动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把培训研修成果真正体现为思政育人实效,为新学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践悟青春“三下乡” 思政课堂万里行暑假期间,学院组建多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赴山东、贵州、湖北、山西、江苏、安徽、云南七省十余地,围绕垃圾分类、非遗传承、红色基因、生态治理、法治宣传等主题,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用脚步丈量信仰厚度,用汗水写好青春答卷。学院坚持“实践+调研+宣讲”一体推进,把课堂搬到街巷、田野、河畔,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从齐鲁到天山,从校园到赛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用忙碌身影诠释责任担当,用扎实行动书写奋进篇章。新学期,学院将持续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以竞赛育人为引擎,以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为抓手,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特色,推动思政教育再上新台阶。(文/图:曹戈/姜作冰 张予甯 周介伟 孙毓廷 编辑:王慧婷 审核:赵军)
发布时间:2025-08-25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学校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师生探索与前行的步伐。学院师生潜心钻研学术,躬身力行实践,在交流碰撞中启迪智慧,以研学相长的姿态积蓄着蓬勃的发展力量,为新学期的征程筑牢根基。教师成长:多维赋能,提质育人在青岛举行的2025年第四批辅导员工作室联建共建活动中,学院“数聚·红魂·育梦”辅导员工作室成功入选全国联建共建单位,为学院辅导员队伍打开了与全国优秀同行深度交流合作的新通道。郭泰山、辛世昌老师代表学院参加了此次活动,与来自全国近200个工作室的百余名骨干展开深度交流。与此同时,辅导员魏涛参加了在潍坊举办的“AI+写作”高级实战营暨教师人工智能实操素养提升研修班,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学院将持续关注AI教育前沿,为辅导员专业成长搭建优质平台,深化“数字赋能+红色育人”特色探索,推动品牌化、专业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深耕教学:精耕细作,固本强基实践教学上,78名旅管学子背起行囊,奔赴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酒店,开启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指导老师们时刻关注学生动态,进行安全提醒和专业指导。实验实训中心高效完成所有实习协议的审签,为这场“职场初体验”保驾护航。学院还对刚刚结束实习和支教归来的2023级学生们进行跟踪调查,他们的收获与困惑,都将化作优化未来实践教学的养分。毕业季余温犹在,2025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正经历最后的淬炼。教师们依据外审专家意见,指导学生精雕细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认证整改工作持续推进。中文系团队正全力以赴,为专业的持续发展筑牢根基。此外,卢飞、牟莉莉、谢金勇等教师联合编写的山东省旅游管理111工程教材《文博旅游》假期中圆满定稿,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再添新成果。学生竞赛:以赛促学,捷报频传暑期多项学科竞赛中,文史师生深耕其间,捷报频传。在第十三届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决赛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牟凡、冯娜同学,分别斩获初中组和高中组一等奖;朱乐坤、崔欣怡等同学亦表现亮眼,摘得二、三等奖。历史学专业的李锦青、沈颖也分获初、高中组三等奖。钟希高、尹海燕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与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山东省总决赛中,由卢飞、牟莉莉、王俊芳、郎珂、张凌云、徐春波等老师指导的三个团队,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中两支队伍强势晋级国赛,刷新了我校在该赛事的历史最佳战绩。科研探索:聚焦前沿,硕果盈枝在第三届山东省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上,鲍亚铭同学的《国家制度嵌入与地方社会的形塑:灶籍、商纲与山东盐区权力结构的长时段变迁(1368 - 1912)》,以其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独到见解斩获二等奖;陈永涛、宋昱达两位同学的论文也凭借新颖视角分获三等奖。教师团队科研项目申报成果显著,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学术出版迎来喜讯:《深耕潍坊历史文化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论文集已与出版社签约,书稿进入出版快车道;《中国文物材料学》的校对工作紧锣密鼓;玉器学和中国皇陵研究著作持续推进,教师科研队伍步履铿锵。社会服务:知行合一,践行担当前下埠遗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揭牌现场,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的师生与寒亭区朱里街道负责人深入交流,围绕柳毅山“柳毅传书”等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积极建言献策,探索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新模式。“三下乡”社会实践画卷上,学院1066名学子组成了192支实践团队,足迹遍布四方。他们怀揣赤子之心,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等主题,深入基层,倾听时代脉动。“红鸽传韵”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全国“七彩假期”项目,扎根潍坊寒亭区朱里街道,依托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等非遗资源,为留守儿童带去知识与欢乐。“潍”光点亮“疆”来实践团已是第三年踏上新疆的土地。他们深入基层,开展文化交流、教育帮扶,通过非遗体验、红色故事、“手拉手”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郑作译同学化身“乐购潍坊”形象大使,用文学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在直播间向全国网友讲述潍坊风物故事,助力家乡好物“出圈”。学院“匠心护苗,红脉童行”项目荣获潍坊市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奖,向社会彰显青年担当。专业建设:纵深推进,蓄势待发博物馆学培育学科和国际中文教育储备学科硕士点申报有序推进。在省教指委委员、青岛大学史冠新教授指导下,中文系教师团队系统梳理整合优势资源,力求在申报材料中展现学院特色与潜力。历史(文博)系深挖学院文史底蕴和地方文化研究积累,结合潍坊文化遗产资源,精心打磨课程体系,强化与地方文博机构合作。暑期的耕耘与收获,是文史学院师生践行“研学相长”的生动注脚。从书斋到田野,从课堂到赛场,从校内到校外,每一步都凝聚智慧汗水,彰显责任担当。教师在赋能中提升,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学院在探索中前行。这份暑期答卷既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未来的宣言,为新学期注入信心动力。全体师生将秉持初心,步履不停,深耕教学科研,拓展社会服务,在新征程上扬帆再谱华章。(文/图:宋朝红 编辑:桑国粹 审核:张芳芳)
发布时间:2025-08-24本网讯 近日,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立项名单》,我校共获批6项项目。学校历来重视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将其作为重要年度目标和国家级项目的培育基础。本年度项目申报除延续“精选题、重论证、强服务”的工作思路之外,还增加了校外评审环节,多维协同提高申报质量。本年度立项项目涉及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及经管等多个研究领域,立项的6项项目中有3项为青年项目。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开拓宽思路,创新项目组织形式,扎实做好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为获批更多数量的高层次项目打下坚实基础。(文/图:袁田田 编辑:李玉强 审核:李庆军)
发布时间:2025-08-23盛夏时节,热浪翻涌,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师生们正以“奋进”为底色,在教学创新、科研攻坚、社会实践与学科竞赛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假期故事。从三尺讲台到实验室,从基层乡村到竞技赛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深耕”与“突破”的夏日篇章。深耕教学:创新课堂启新思“比赛是起点,沉淀才是关键”。刚从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载誉归来的高进老师,这个暑假将精力投入到了《现代信息网》课程的教学精进中,她以大赛中的探索为起点,更深入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暑期里,她整理了学生的常见问题,结合比赛中获得的启发,重新梳理《现代信息网》的知识点逻辑。办公室里,一沓沓标注密密麻麻的教案见证着她的匠心:学生的高频提问被整理成案例库,抽象的理论点补充了贴切的生活场景,逐帧优化的教学语速与表达节奏。她坦言:“比赛是契机,而暑期的沉淀更让她坚定了教学创新的方向”。她将通过持续精进,让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沃土。科研托举:创新团队育未来暑假期间,邱潇乐教授团队不断在调试着精密仪器。作为2025年度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她说:“基础研究的每一步,都藏着未来的可能。” 她带领的“二维材料光电调控及新物性研究创新团队”,这个夏天仍在埋首深耕。从材料制备的参数调试到性能测试的数据分析,哪怕仪器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微小信号波动,都不肯轻易放过。空调的嗡鸣声伴着思维碰撞,不同想法在静谧中激荡,只为在微观世界里书写探索故事。实践担当:青春足迹印基层126支队伍、809名学生,这个夏天,物电学子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其中,“物电芯火”社会实践服务队在东方航天港指控中心的15天时间里,上演了一场青春与科技的双向奔赴。在“航天科普、榜样对话、科技研学、精神宣讲”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航天事业深度融合,生动展现了物电学子投身航天强国建设的青春风采。通过与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成员的深度对话,学子们体悟了“集体力量”与“青春担当”的时代内涵,在心底种下了航天筑梦与科技报国的种子。赛场淬炼:青春锋芒竞荣光暑期亦是砺剑时,这个夏天,物电学子们在科研与竞赛的战场上同步发力,全力备战各类专业赛事,在赛场与实验室间倾注热忱,以实践淬炼硬核本领。假期里的坚韧与专注,成为赛场脱颖而出的制胜关键。近日,赛事捷报频传,学院团队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成功斩获东部赛区二等奖;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芯片应用赛道东部赛区赛事中,荣获二等奖;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华北赛区决赛中荣获三等奖。目前,学院师生正全力冲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方寸实验室里,留校备战的学子们凝心聚力、优化代码、精研算法,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攻克技术难关。汗水浇灌梦想,青春在奋进中绽放耀眼光彩,期待他们续写新的辉煌篇章!以深耕之姿扎根当下,以突破之志奔赴未来。这个盛夏,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师生们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热辣滚烫”,他们用“深耕”诠释师者初心,以“突破”彰显学子锋芒。每一份教案的打磨、每一次仪器的调试、每一场对话的共鸣、每一行代码的优化,都是对“奋进”二字最生动的注脚。(文/图:刘程爱 编辑:李玉强 审核:于尔河)
发布时间:2025-08-21盛夏骄阳似火,青春奋斗正浓。当暑期的热浪席卷鸢都,学校法学院师生却步履不停,他们在招生考场上严守规范,于学术殿堂里深耕不辍,在社会实践中传递法治温度,以专题调研架起校地桥梁,将假期变为锤炼本领、服务社会、助力发展的广阔舞台。这个夏天,他们用行动诠释“法”的温度,用担当书写服务社会的动人篇章。招生面试严规范 精心选拔育新才假期伊始,法学院以“暑假不打烊,服务不断线”的姿态,高效完成2025年法学第二学位招生面试工作。这是学校首次面向全国招考法学第二学位工作,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学院周密部署安排,成立面试工作小组,提前细化方案,严控流程、评分、纪律与应急;全程录像及纪检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现场设贴心候考区,配备绿豆汤、饮用水等解暑用品;考务人员着装规范,提供引导、存包、咨询“一站式服务”,提前发布的《面试指南》有效缓解考生焦虑。面试当日即完成成绩汇总复核,官网及公告栏同步公示录取名单,考生们纷纷点赞面试流程的清晰与服务的暖心。学术科研不停歇 深耕专业结硕果暑期,学院教师贺志丽在中国(潍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职锻炼,周末则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坚。书桌上堆满政策文献与司法案例,为攻克山东省社科专项课题,她连续三周埋首近百份裁判文书比对,玻璃板下的手绘进度表标记着攻坚节点;午后转战智慧实验室,分析司法大数据平台中五年涉外知产案件关键变量,深夜赶稿出版。这位潍院“新人”,正用暑假的分分秒秒编织着学术经纬,在充满荆棘的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炎炎夏日,学院教师刘晓菲跨越山海,奔赴东南亚四国,深入中资企业一线倾听跨境合同纠纷、合规审查、劳工权益等法治需求;归来后,她迅速撰写调研报告,精准把脉企业痛点,并成功申报“‘一带一路’企业合规支持体系”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究课题,将学术智慧输送到实务前沿,同时向国际期刊投稿论文,让中国学者的声音在涉外法治领域回响。社会实践多样化 法治服务暖人心法学院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构建起“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全链条育人体系,组织多样实践活动,学院在多元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尚德志愿服务队在鸢都社区创新打造“法治体验官”沉浸式普法,通过模拟“高空抛物”法庭、民法典讲座及一对一咨询让法律走进生活;在怡心社区,青年实干家社区兼职学生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协助社区开展普法宣传、居民纠纷调解等工作,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070普法情景剧展演《面对校园欺凌,请勇敢说不》通过生动表演,向观众传授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法律知识,增强了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廉润初心·清风鸢起”服务队通过走访汇编廉政故事集,制作宣讲短片增强传播力,开展征集廉洁座右铭并发放知识书签的“两个一”活动,推动廉洁意识入脑入心;30余名学子在“返家乡”实践中扎根基层治理与法治服务一线,专业赋能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孵化《法护“潍”来——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推进者》项目,在今年第三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创业赛中,作为“法律服务与禁毒教育”类别唯一入围决赛项目,其聚焦基层法律援助、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与实践,荣获省赛铜奖。团省委副书记彭莉到学院项目展区观摩指导,对学院学生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以专业赋能公益的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学院积极备战创青春大赛、ican创新创业比赛等各类竞赛,目前成立十支队伍参加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涉外商事法律比赛。专题调研拓思路 校地合作促发展为推动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与法治潍坊、清廉潍坊建设深度融合,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德才带领追光工作室及学院相关教师,赴安丘市、诸城市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在安丘,调研组一行实地走访察看了全省“枫桥式人民法庭”—景芝法庭、安丘农谷现代农业展厅和齐鲁农超(生态)安丘体验馆,详细了解了安丘农产品出口企业涉外法治服务需求等具体情况,并对安丘涉外法治服务团队和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高校精准培养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实践依据,并参观景芝革命陈列馆深化红色廉洁文化理解;在诸城,与诸城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潘国俊等座谈,共研警校合作深化、法治创新、未成年人矫治与清廉潍坊建设,走访苏轼清廉馆感悟清廉文化历史底蕴与创新实践,调研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九台社区,探讨清廉村居建设路径与社区法治实践,为校地合作拓宽应用场景。此外,为深入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探索矫治与预防创新机制,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提质增效,刘德才、学院院长杜立聪带领调研组,先后前往潍坊市专门学校、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寿光市人民法院等地,开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矫治专题调研,深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严谨规范的招生选拔到潜心钻研的学术探索,从贴近民生的社会实践到务实深入的校地调研,法学院师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更将法治精神融入社会,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推动法治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个夏天,他们的每一份付出都闪耀着担当的光芒,也为未来的前行积蓄着无限能量。(文/图:柳成明 编辑:庄梦琦 审核:王秀慧)
发布时间:2025-08-19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