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对学校以数字技术赋能艺术育人实践的做法进行报道

发布时间:2025-11-20

本网讯 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以《潍坊学院以数字技术推动艺术育人实践——“革命先烈的形象变得生动而感人”》为题,对学校在数字技术赋能艺术育人实践方面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潍坊学院以数字技术推动艺术育人实践

“革命先烈的形象变得生动而感人”

“看完这部动漫,革命先烈王尽美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生动而感人。”近日,潍坊学院传媒学院学生郑永明观看动漫《追光少年王大耳》后感叹地说。

红色动漫是潍坊学院推动数字技术与艺术融合育人的一次成功尝试。创作团队历时8个月,20余次走访王尽美故居,挖掘“砍柴读书”等故事,用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形式,再现其从农家子弟成长为革命先驱的历程。这一系列作品获得省级奖项,推动了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近年来,潍坊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艺术实践为载体,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构建起贯通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数字艺术育人新体系。

“学校系统整合地方文化遗存、红色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基地,联合政府、企业、文博机构等,绘制出一张动态交互的‘数字育人地图’。学生可依据专业方向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活动内容与路径,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潍坊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守全介绍。

比如,学校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云端校史馆”“VR红色行”等沉浸式学习项目,将校史教育、红色基地“搬”进课堂,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

“过去只能在书本上读到的历史场景,如今可以‘身临其境’了。”潍坊学院2024级学生张翔宇说。

学校还充分发挥美术、音乐、传媒等学科优势,深挖潍坊本土文化育人资源,音乐与舞蹈学院创排《舞越千年》《尽美颂》等艺术作品,传媒学院通过动漫、话剧等形式再现红色经典,增强育人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围绕郑板桥廉政故事创作的《板桥县令》系列动画,则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相融合,成为地方政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此外,学校还组织“乔有峰大学生读书会”等红色宣讲团,开发“文物会说话”“地图上的党史”等项目,以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讲述党史,累计宣讲20余场,覆盖3000余人次,让党史从“平面文字”转化为“立体记忆”,让红色记忆走出书本、走进现实。

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融入区域教育发展体系,将数字化育人模式拓展至潍坊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力“K12贯通培养实验基地”与“云端学校”建设,推动课程、师资与实践资源在区域内流动共享。

“我们把红色基因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力推动数字艺术育人的创新实践,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教育智慧。”潍坊学院党委书记来逢波说。

(文:王珍 庄梦琦    编辑:桑国粹    终审:王珍)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潍院小程序

地址

主校区: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安顺校区: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卧龙西街2829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785100 招生电话:0536-8785670 0536-8785173

邮政编码:261061

建设维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

技术支持:荣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