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27日,潍坊历史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揭牌暨学术研讨活动在学校举行。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兼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华文化学院院长孙继业,省委外办副主任林海滨,潍坊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狄波,学校党委书记徐梅,校长来逢波,副校长李英德、任立春等出席会议。 于洪君在致辞中指出,潍坊历史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并对学校高度重视区域国别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创立以RCEP研究中心、和平学研究院、城市外交研究院和欧洲六国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特色品牌表示赞赏。 罗林在致辞中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一国由地区走向全球、构建本国战略的大国之学,更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为国育才的大学之学,是世界大国必须占领的学术高地。相信潍坊学院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一定能建立具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孙继业在致辞中回顾了出现在潍坊的“三王”“三圣”等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指出,潍坊人民具有敢为人先、英勇坚韧的精神特质,潍坊历史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是对潍坊乃至山东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传承创新。他勉励潍坊学院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为潍坊乃至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林海滨希望潍坊历史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能够秉持开放、包容、严谨、务实的研究态度,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汇聚优秀人才,形成强大研究活力,产出高质量成果,为潍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全省、全国的对外交流合作与地域文化事业贡献更多智慧。 狄波在讲话中全面介绍了潍坊的历史人文和经济发展情况,认为潍坊学院历史文化研究院和“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的建成,拓展了潍坊学院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决策咨询领域,也为潍坊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开辟了新空间。 徐梅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特色及潍坊历史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的研究实力。她表示,学校将积极自觉回应国家战略需求,深耕潍坊历史文化,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在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方面贡献潍院力量。 仪式上,与会领导专家共同为潍坊历史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揭牌,并举行了潍坊学院客座教授、学术顾问、特聘研究员、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潍坊学院与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之后,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学校科教产融合创新中心、潍坊文化名人馆、文博馆及校史馆。 上午主旨报告环节,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律,省政府参事、民进山东省委副主委刘德增,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长江学者、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方辉,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刘昌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刘琛,潍坊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王俊芳等专家学者发表学术演讲,为推动潍坊历史文化研究和区域国别学研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下午平行论坛环节,分别以“深耕潍坊历史文化,助力更好潍坊建设”与“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举行论坛发言,与会嘉宾围绕潍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及区域国别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展开交流。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深耕潍坊历史文化,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由潍坊学院、中共潍坊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潍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来自省内外高校、潍坊市和各县市文旅文博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潍坊历史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的研究人员和学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文/图:杨洁 袁冬梅 /张蒙蒙 唐雨晴 柴佳怡 编辑:桑国粹 审核:张芳芳)
发布时间:2024-12-28
本网讯 12月27日,学校组织集中观看第四期山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精神的主旨报告。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成端出席。报告以《如何依法履行学位授予工作职责》主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立法要点、核心要义以及与学位条例的差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同时结合实务展开讨论。学校将持续加强学位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对照学位法修订和完善学位授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位授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位授予水平。教务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文/图:刘静/庄梦琦 编辑:庄梦琦 审核:陈少纯)
发布时间:2024-12-28
本网讯 日前,学校关工委获教育部关工委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表扬单位,这是学校继2022年之后再度获此殊荣。2024年,学校关工委按照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关工委部署,以“教育强国,奋斗有我”为主题,在全校开展“读懂中国”活动,各二级学院纷纷组织大学生访谈“五老”,通过撰写征文、拍摄“五老”微视频等方式,发挥“五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优势作用,以此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为建设教育强国而奋斗。学校关工委组织专家对各二级学院关工委报送的“读懂中国”活动作品进行评审,择优上报省教育厅关工委,共4部作品获奖。其中,法学院《“山”之魂,国之韵——李大山画笔下的教育强国“绝美画卷”》获最佳征文奖,《甘为人梯育芳华,粉笔无言写春秋》获优秀征文奖;《银须皓首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获最佳微视频奖;音乐与舞蹈学院微视频《制鸢人》获优秀微视频奖。学校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贯彻落实上级关工委工作要求,坚持把关工委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程。落实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队伍、有活动的“七有”要求,扎实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学校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作用,不断发展壮大“五老”队伍,贡献银发力量。持续加力打造“五老助”系列品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4月,学校关工委原秘书长王维志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关工委干部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11月,学校关工委在鲁中片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学校关工委工作受到教育部、教育厅关工委和其他高校的普遍认可。(文:宗青 编辑:庄梦琦 审核:戴建民)
发布时间:2024-12-27
本网讯 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3版以《姜振华:用动漫绘就蓝图》为题,报道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全方位服务支持下,学校90后校友姜振华创业成功的事迹。本篇通讯是学校“主流媒体潍院行”活动的又一重磅报道。今年,学校聚力对外宣传,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邀请新华社、科技日报等国家、省市级重点媒体记者走进学校,总结与凝练师生以深化改革创新为驱动、服务地方向“新”行的亮点,推出重点报道20余篇,让潍院品牌形象更加出彩。其中,新华社稿件《潍坊学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浏览量达55万;《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学校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技术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的做法,人民网、《大众日报》相继刊发该团队相关深度报道;学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做法在山东卫视晚间新闻播放。(文:庄梦琦 编辑:庄梦琦 审核:王珍)
发布时间:2024-12-27
本网讯 12月26日,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文青一行来校考察交流。学校党委书记徐梅,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成端会见客人。徐梅代表学校对沈文青一行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概况、未来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她希望,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沈文青从学校概况、办学特色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介绍青岛科技大学的发展情况,希望双方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国际交流合作处、北海国际学院负责同志参加活动。(文/图:王世浩/张蒙蒙 编辑:庄梦琦 审核:王波)
发布时间:2024-12-27
本网讯 12月25日,学校与潍坊市委党史研究院(潍坊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在行政楼举行地方党史、史志研究及宣传教育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学校党委书记徐梅出席并致辞。党委副书记王守全,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赵加强,党史研究院院长张志霄,专职副书记吕俊峰,副院长高培忠,党史研究二科四级调研员温桂鹏出席活动。签约仪式由党委委员、副校长李英德主持。徐梅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党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效。她表示,学校与党史研究院建立了深厚友谊和良好合作关系,希望以此次合作协议签订为契机,在资源共享、课题共研、人才共育等方面深入合作、互促并进,充分用好潍坊丰富的红色资源,发挥党史、史志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共同构建“大党史+大思政”工作格局。王守全与吕俊峰分别代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开发党史教育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等,共享资源,加强交流,不断促进地方党史和史志研究创新发展,为地方文化和教育贡献力量。会上,张志霄为我校8位教师颁发党史史志特约研究员聘书,赠送《潍坊市志》等图书。学校党委宣传部、合作发展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文史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及教师参加活动。(文/图:曹戈/王慧婷 编辑:王慧婷 审核:赵军)
发布时间:2024-12-26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